如果我们回顾二战结束后,超级大国与中国所参与的几场局部战争,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规律:凡是战争拖得时间过长,最终的结局几乎都是超级大国的失败。即使这些大国在多次战斗中获得局部胜利恩卓中盈,但最终却输掉了整场战争的整体战局。
以1965年美国对北越发动的“滚雷行动”为例,美国不仅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还派遣大量地面部队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美军在越南的兵力峰值达到约60万人,甚至超过了其在朝鲜战争中的投入。美军凭借训练有素的士兵、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后勤支持,多次以少胜多,重创北越军队,战场上的优势明显。
然而,战争的进程却远远超出了美国政府和政治家的预期。战事久拖不决,美军伤亡不断攀升,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到1973年,美国被迫与北越签订《巴黎协定》,宣布美军全面撤离越南。仅仅两年后,北越军队攻占西贡,实现南北统一,至此,这场长达近二十年的越南战争以美国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
此后,美国在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发起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拉锯,最终美军均选择撤军告终。虽然在这些冲突中,美军的伤亡人数明显低于敌方,但始终未能彻底击败对手,导致国内外压力巨大。
展开剩余82%尤其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所面对的敌人与最初预期的截然不同,这也是战争难以收尾的重要原因。阿富汗战争伊始,美军的对手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但由于支持的阿富汗政府腐败无能,几乎所有阿富汗民众都变成了敌人。同时,境外大量极端势力加入战局,使得美军疲于奔命,陷入焦头烂额的局面。
而在伊拉克,美军最初认为最大的威胁是萨达姆政权,但实际情况是,伊拉克境内遍布成千上万的武装派系,这些多元化的敌人让美军目标不断变动恩卓中盈,陷入了战略迷失。
相比之下,小布什总统发动的这两场战争就显得较为仓促和盲目,而他的父亲——老布什总统则显得更加老练和理智。1991年,老布什领导下的多国联军发起海湾战争,仅用了43天,其中地面战役不到5天,就彻底击溃了号称百万的伊拉克军队。尽管有建议乘胜追击直接攻占巴格达,老布什却果断叫停,认为战争目标已达成,继续打下去只会失去战争本身的意义。
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显然深刻影响了老布什。同时,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惨败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苏联军队虽迅速控制了阿富汗政府军装备,但当地反抗武装利用地形优势展开游击战,使苏联陷入长期泥潭。十年战争耗费巨大,伤亡惨重,国际孤立加剧,最终间接导致苏联解体。
现代战争消耗极大,一旦陷入长期冲突,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轻则劳而无功,民心涣散,重则国运衰败,陷入“帝国坟场”。显而易见,老布什是一位清醒而理智的领导者,深知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海湾战争的成功不仅使美国在程序和道义上无可非议,更显著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指导下的战争方针非常明确:尽快取得战略主动权,实现战略目标,坚决避免陷入持久战。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作战,短短三个月内发起三次攻势,歼灭敌军7万余人,成功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从而基本确立了朝鲜战争的格局。
如果当时美军对志愿军的实力有更清晰的认识,或许可以在1951年6月选择停战谈判。然而由于这是双方首次大规模正面交锋,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僵持了两年多,直到“联合国军”最终接受停战协议。志愿军尽管物资匮乏,但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坚持连续进攻,依靠战术突然性夺取最大战略优势,最终将战线牢牢控制在朝鲜半岛狭窄的“蜂腰”地带,使敌军突破变得极为艰难。
1962年10月恩卓中盈,解放军边防部队对屡次侵犯中国主权的印度军队展开自卫反击,仅一个月内歼敌8700余人,击溃印军十个旅,推进至喜马拉雅山南麓。此时,毛主席果断下令停止攻势,虽然解放军具备攻占新德里的实力,但考虑到后勤补给的困难和战争可能演变成长期消耗,避免陷入持久战是明智之举。
1979年2月17日,解放军对越南发动反击战,主力决战仅用半个月便结束,3月初开始陆续撤军。对越反击的目标是打赢战争,而非彻底消灭对手,这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1984年至1993年的老山轮战,本质上是消耗越南国力的战略行动,从结果看,长期消耗确实对越南产生了较大影响。
像毛泽东和邓小平这样的战略家极为清楚战争的最终目标,一旦达到就会果断停火撤兵,避免无谓的部队消耗。70余年来,这种战略思维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国家实力,减少了对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保障了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那么,如果将来为了实现祖国统一不得不动用武力,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谁?表面上看,解放军的直接对手是台湾军队,但实际上,美国、日本以及可能作为其盟友的周边国家军队才是主要威胁。因此,攻台的战术目标是迅速摧毁台军抵抗力量,而真正的战略目标则是打击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
为了避免陷入长期消耗战,以最低代价实现国家统一,解放军的最佳策略是通过攻台行动同时击破部署在该区域的美军力量。高层对此十分明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钱学森设计中程地对地导弹时就将射程定为2800公里,正是为了覆盖美国在中国周边“新月形包围圈”的军事基地。
这表明,解放军已经为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筹备了60年之久。毛主席当年对战争的理解极为深刻,不打不是因为不愿,而是解放军尚未具备“首战即决战”的能力。与此同时,美国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即利用台海战争将解放军拖入长期消耗,借助台湾这枚棋子谋取最大利益,就像在乌克兰冲突中“消耗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一样。
从美国视角看,他们目前不敢与解放军在台海爆发全面战争,因此最优策略是拉拢周边小国制造分裂和矛盾,分散中国注意力,为未来的变局做准备。对于这一未来变局,中国最担心的并非外部挑战,而是内部动荡。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不会坐视中国崛起无所作为,台湾这枚棋子的使用权目前掌握在美方手中,动用只是时间问题。台海问题本质上是中美间的博弈,更是全球未来道路选择的缩影。无论美国是否愿意,当关键时刻来临,哪怕美国退缩,中国也必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主动进攻。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当中国具备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时,做出果断决策的时机就已经到来。
发布于:天津市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