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青年画家蒋海澄首次使用笔名“艾青”,并以一首深刻的长诗迅速走红全国。诗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佳句,许多文学爱好者至今对这句话不会陌生。尽管艾青的诗歌充满激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和诗中展现的深情有所出入。艾青的二儿子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父亲,认为他并不是一个有爱的父亲启恒配资,原因在于艾青抛弃了母亲,多次出轨,品行不端。这样严厉的评价,难道不是儿子对父亲的真实看法吗?
艾青的另一首较为低调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母亲》则讲述了他富裕但被亲生父母冷落的童年,并歌颂了养母大叶荷对他无私的爱。原来,艾青虽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父亲蒋忠樽却深受传统与新派思想的夹击。他的父亲曾深信算命先生的说法,认为艾青会“克父”,于是将年幼的艾青交给乳母抚养。这一段生活的经历对艾青影响深远。虽然乳母对他给予了浓浓的爱,但他却始终感到自己在亲生父母面前像个多余的存在。艾青的父母视他为“旁人”,每天他都要叫亲生父母为“叔叔婶婶”,看着妹妹与父母亲密无间,而自己被冷落在一旁。或许,这种孤独与不被接纳的感觉,正是艾青敏感性格的源头。
展开剩余77%按照常理,艾青在乳母的爱护下长大,亲情的缺失应该促使他在成为父亲后更加珍惜家庭,但艾青的大儿子艾轩却依然抱怨父亲当年对自己冷漠。这使人不禁疑惑,艾青为何没有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得更好?为何没有弥补自己曾经历过的亲情空缺呢?
艾青的父亲蒋忠樽在教育上却倾注了大量心血。18岁那年,艾青便在家庭的全力支持下远赴法国巴黎求学绘画。彼时的艾青,正值花样年华,遇到了来自波兰的一个年轻女孩,二人聊得不亦乐乎。然而,初恋如同流星,美丽却短暂。随着女孩要回国,艾青也终需返回家乡,两人只能通过互赠书籍维持联系。
然而,艾青的爱情并不止步于此。尽管与那位波兰女孩的感情未果,艾青回国后却不得不面对家人为他安排的包办婚姻。这个女孩就是张茹竹,13岁时便作为艾青未来的妻子养在蒋家。艾青当时虽然并不想接受这段婚姻,但在家人的坚持下,最终还是与张茹竹结婚。艾青25岁那年,婚姻的开始并未让他感到幸福,反而让他倍感压抑。婚后的生活就像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妻子虽然温柔体贴,但生活缺乏激情,这让艾青感到沉闷不堪。
结婚不到一年,艾青便逃离了这段“强加”的婚姻,离开了农村的家,去了江苏女子师范当老师。在这里,他遇到了张月琴。她身材修长、眉清目秀,充满活力,是学生们心中的白马王子。艾青的目光也被她吸引。当学生们在操场上学骑自行车时,艾青也跃跃欲试,虽然不想在学生面前出丑,结果还是摔了个四脚朝天。正当他躺在地上时,看到张月琴微笑的眼睛,心中那份被抑制的浪漫情愫再次被点燃。
艾青开始为张月琴写情诗,而张月琴也对这位充满才情的老师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尽管艾青已经结婚,而张月琴只有十五六岁,但两人依然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中。正因如此,艾青的诗歌日益激进,甚至曾被学校开除,并短暂入狱。尽管如此,艾青始终未曾停止给张月琴写信,表达他浓烈的爱意。然而,张月琴的父亲坚决反对这段感情,认为艾青作为已婚男人,与女学生搞暧昧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张月琴的父亲强行中断了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几经波折后,张月琴去全国各地做抗敌演出,而艾青也因此失去了她的联系。然而,命运的巧合让他们再次重逢。当两人终于重新建立联系时,艾青的爱情愈加疯狂,他对张月琴的依赖达到了极致。他甚至用跳江自杀的威胁,迫使张月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选择留下来陪伴他。
然而,这种过度的控制让张月琴感到愈加压抑。艾青的情感纠结和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两人的关系。他常常以最激烈的方式控制张月琴的自由,甚至有一次不顾一切地拦住她去外地的车,把她的行李从车上扔下来。张月琴只能无奈地服从,感觉到艾青的“爱情”越来越充满压迫感。
随着两人关系的加深,艾青的婚姻和家庭变得越来越复杂。他的妻子张茹竹怀孕后,依然忍不住来找他挽回婚姻,但面对艾青的冷漠,她最终同意了离婚。艾青带走了孩子,但不久后,这个孩子夭折了。
尽管如此,艾青并未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与张月琴结婚后,婚姻依然没有带来他所期待的平静。两人的争执愈加频繁,艾青对待儿子艾轩的态度也充满冷漠。他对艾轩的忽视甚至到了将年幼的孩子关在壁橱里的地步。与此同时,艾青的爱情欲望并未消失,他与高瑛展开了一段疯狂的婚外恋,最终,艾青为她离婚,继续放任自己的情感冲动。
然而,命运的轮回并未停止。艾青最终因犯错被下放到农场,在艰苦的环境中失去了视力。此时,高瑛依然陪伴在他身边,直到1996年,艾青临终时还表示,来世愿为高瑛“做牛做马”。艾青的生命终结,但他的情感和责任却依然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爱情固然美好启恒配资,但责任和道德才是每一个人应当坚守的底线。你们认为呢?
发布于:天津市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